本文為大學時期閱讀「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這本書的摘要與心得,提供給有需要的人參考和交流囉!更多讀書心得請見 #閱讀 。
當旅遊成為這世紀的常態活動,我們必須要思考旅遊行為背後的道德價值觀,畢竟,老生常談:你的每一次消費,都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Every time you spend money, you’re casting a vote for the kind of world you want. —— Anne Lappe

文章目錄
一、作者想要回答的問題
觀光產業目前堪稱是全世界最大產業,對地方、國家、文化和環境等造成極大的影響。本書作者試圖揭露全世界國家因為發展觀光,而造成的巨大改變。在光鮮亮麗的觀光產業背後其實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真相,並不如政府所宣傳的美好以及無污染。
二、作者的主張
本書作者透過從幾個國家所觀察到的案例來描寫該國觀光產業遇到的問題,如法過、哥斯大黎加、威尼斯、柬埔寨、杜拜、非洲和中國等。作者提到,很多國家越來越以觀光業為經濟發展重要的產業,然而真正因觀光業而讓整體國家進步、獲得正向發展的只有法國和哥斯大黎加。並且,法國的觀光吸引力並不是透過一連串的廣告宣傳,而是法國本身的魅力和特色。
從柬埔寨的例子中,可以看見這個國家在面對戰爭後、國家殘破不堪,因為發展了觀光產業,讓經濟起色,然而卻不是讓每個人生活環境變好。致富的通常是菁英階級(尤其是貪腐的官員),人民並沒有因為人潮而得到實質的收入。觀光客越來越多所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也很多,如同吳哥寺廟的破壞,而修復和保護方式竟然是從外國政府所派的專家團隊進行認養廟宇。柬埔寨政府似乎還是會持續走向無止境開發的政策面向。豪華遊輪也是在現今觀光產業當中興盛,卻也帶來影響之一。遊輪是由大財團所把持,把交通工作變成會動的旅館,去規避國家對環境污染和勞工工作環境、薪資等法規,而遊輪上勞工的薪資大致上全靠小費。
本書提到的綠色觀光,是這本書裡很難得少數因為觀光業而讓國家正面發展。哥斯大黎加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觀光,並且從該收入用來保護自然環境,這是該國利用永續觀光的概念、和環保學者研究各種配套措施,才有今日的成效。
三、我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觀光產業會對國家帶來影響,通常簡單的概括認為:正面是經濟成長;負面則是環境破壞。然而從不同國家的個案中可以發現,觀光產業所造成的成本不單單那麼簡單。從柬埔寨的例子中,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國家基本上要完蛋了,政府和財團勾結,因為觀光而得到的效益並沒有移轉到人民身上,而且過多觀光客讓水資源不足,飯店抽取地下水越來越多,造成地層下陷,甚至要影響到古蹟。而社會層面讓人更感到悲劇的是性觀光產業,通常性觀光產業提供服務的勞工為受迫的婦女或被販賣的未成年子女。而這類國家通常不願意去面對或是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最主要也是怕造成對觀光產業的影響。書中提到人權團體國際公益使命團的主任唐恩說了一句話:「觀光客一個晚上只花費20美元(買性),而我們拯救一個女孩,讓她步上復原之路,其最低成本是兩萬美元。」這真的是一個讓人感到諷刺卻極難過的話。而通常造成性觀光業發展極盛,這些顧客大多來自於已開發國家(或是有點錢的人),他們因為自己所屬國家嚴格的法律而改往海外落後的國家從事性交易,我想,唯有政府帶頭強力的掃蕩和制定合宜的法律制度,才能改變那些因性觀光而受迫害的婦女和兒童。
這本書也有提到觀光標準化掏空了地方文化,這也是一個很弔詭的事情。我們會去別的國家參觀,應該是為了體驗該國獨特或是與自己母國差異性的文化。然而現在的觀光隨著工業化,還有標準化而徹底的改變,可以說是一種工廠生產式的旅遊型式,國家的特色越來越少,甚至文化喪失,只剩下千篇一律的連鎖飯店和主題樂園。作者也有提到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該國的年輕人因為觀光產業而造成他們只會英文,勉強地認得一些阿拉伯文,如果母語漸漸消失,那麼當地的文化、習俗就會被掏空。只是一種同化的過程,如果觀光變成是取悅外國人,那麼當這些外國人要求同水準的飯店、食物和語言時,國家的地方特色文化就會消失,喪失了獨特性。這一點是現今的觀光客們都需要去正視的問題,出國旅遊是為了在外國找尋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還是去體驗真正不同的文化?而且很現實的狀況是當發展觀光業,帶來錢潮時,通常也讓人民純樸的性格開始以利益優先。
作者比較沒有提到的是觀光中的「真實性」、「原真性」。這讓我想到我自己的經驗。我很幸運的去內蒙古觀光時,有去了一個算開始淡季的景點,旁邊一個有點偏僻區塊,住宿住在農村民宅裡,甚至沒有現代化的衛浴設備。然而我卻在那幾天中真正體驗到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廚房不是瓦斯爐,而是燒木材,所以我們有跑到外面去撿木柴;沒有沖水式馬桶,而是去他們蓋在農田中間的露天茅坑。我很幸運地體驗到當地人生活。然而,可以思考的是,在全球化和現代化指向的觀光產業,人們開始返璞歸真,喜愛「體驗生活」,所以我們可以看見興起農村觀光(我在中國東北也有參加過這種形式的旅行團)。該國、該區域原來生活方式的居民,為了順應旅遊產業,為了讓觀光客看到他們想看到的,而塑造一種旅遊意象,這何嘗不是一種改變當地文化與喪失其意涵?或許,發展觀光產業,註定會讓地方傳統文化產生質變吧。
四、我的問題
我覺得台灣目前觀光產業最大的問題在於,觀光廉價化。透過大量的招攬觀光客(很不想承認的,沒錯都是中國旅客),極度降低他們的團費,吸引他們來台灣觀光,造成台灣的旅行社在這之中沒有利益可賺,只能透過販賣高價品(但卻跟台灣文化的商品無關),這種騙來騙去的觀光型態是讓人極度詬病。並且讓從事導遊領隊的人素質低落,缺乏專業知識,而且讓他們沒有薪資的保障,只能透過銷售產品從中抽取利潤,導致這個現狀更加惡性循環。從低廉的團費,可以看得出台灣的政府並沒有好好思考到環境破壞層面,觀光客造成的環境破壞所需要的恢復成本,是由本國國民共同負擔責任。而觀光客花少少的錢,來進行不需要負擔責任的旅行,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現象。
台灣的觀光產業發生什麼問題了?如果認同不丹的觀光政策,台灣又該怎麼進行觀光限制?應該說是,我們會為了維持品質(或是提高品質)而讓觀光人數的配額控制和進行觀光限制嗎?也許我們也該問自己的是,台灣吸引觀光客的特色究竟是什麼?這一兩年觀光局在歐洲和美國大力地買下廣告行銷台灣,這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宣傳手法?
BTW 我一直知道台灣旅行社在接待陸客團是沒有太大的團費利益,然而讓我震驚的是….我在中國的火車上,坐在對面的中國人聽到我的口音找我攀談,原來她剛從台灣旅遊結束飛回中國,轉搭火車正要回家的路程上遇到我,我們聊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後,我開始主動開口問她團費和她自己實質消費金額。團費少的讓我訝異,從北京開團,十天九夜的環島行程,只要兩千一百元左右人民幣團費(包含機票、交通費和吃住!全部!)而她自己在台灣的消費則是在免稅商店花了快兩萬元人民幣,買了一些昂貴到我沒聽過的伴手禮以及珊瑚珍珠等。從她的體驗中,我看不出她有體驗到「台灣」,我也認為這種旅遊方式不能也不會讓台灣維持長期的觀光產業巔峰。
2022 小反思:
以台灣旅遊過去十年來看,最大宗的觀光遊客來自於中國,然而在2019年7月後中國政府逐漸限縮該國人民申請來台觀光簽證,一開始是不核發自由行簽證,逐步調整為不出團至台灣,很明顯地具有政治意圖。當少了大量中國觀光客,台灣的旅遊產業過去有很一大部分是為了中國觀光客而服務,勢必會受到嚴重影響。偏偏沒人預料到2020年發生新冠疫情,導致全世界的旅遊產業停滯,各國的旅行社、遊覽車、領隊導遊紛紛失業或轉行。某方面來說,這算是給台灣觀光業一個很大警示(另一方面也算是救了民進黨政府吧XD)。
新冠疫情導致外國旅客無法入台,而台灣在地人也無法出國旅遊,直接使國內旅遊蓬勃發展,但很明顯的旅遊型態改變了!
就我觀察,台灣國內旅遊大多可分成3種模式:「全自助旅行」、「有目的性的套裝行程」及「跟團」。全自助旅行顧名思義就是全部自己來,自己搞定交通、住宿和行程安排,基本上大多人在本島內以這種型態為主;有目的性的套裝則是鎖定某一個景點或特定行程向旅行社或代辦購買,可能為交通較不易的地方;另一種就是傳統的跟團行程,據我觀察這兩年在跟團這塊改變非常大,一日遊行程相當熱門,並且以中高齡年紀旅客為大眾。因為疫情,使得台灣的旅遊現況和過往逐漸差異加大,以前跟團會被帶去特定shopping店的模式發生改變(畢竟台灣人不吃這套),改成去觀光工廠參觀,或是越來越多團體旅遊不再加入購物行程,而是一種高度自由的團旅方式,但另一方面則是旅費會比過往購物行程來的更高。
說穿了,有品質、有道德的旅遊方式就是要花較多的金錢成本。
(不過我個人還是覺得台灣住宿太貴啦)
angela 2022.05.19